□本報通訊員 孫美貞
“十年九旱”、水資源嚴重匱乏,是山東省即墨市的基本水情。超強厄爾尼諾影響,讓持續多年干旱少雨的即墨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用水危機,4座中型水庫自建庫60年來首次干涸見底,城鄉大小河道全部斷流。快速發展的城市經濟,急劇增長的用水需求,讓水“瓶頸”制約更加突顯。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發展用水問題如何解決呢?
全域水網筑活水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成的石棚、王圈、宋化泉和挪城等4座中型水庫,以及流經即墨西部的大沽河,成為今天即墨的主要供水水源地。
隨著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區供水量增至現今13萬立方米每日,高峰日用水量甚至突破15萬立方米。即墨市水利局一名老工程師感嘆道:“這幾年即墨一直干旱少雨,卻沒有出現嚴重水荒,這得益于連續多年的水利投入與建設,得益于縱橫貫通的現代大水網和較為完善的水資源配置工程網絡。”
近年來,即墨市針對市情水情,相繼實施了挪城和宋化泉水庫調水引水工程、城區調水二期工程、城區調水水源工程,以及王圈、石棚水庫清淤擴容等一大批水源調配工程建設。通過各類水源調配工程的建設與聯網,基本形成了“三河五庫”水源聯合調度體系,使全市調水、蓄水和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極大提高,目前城區日供水保障能力已達到20萬立方米。
從2012年起,歷經三年艱苦建設,順利完成大沽河綜合治理工程,同步實施堤外渠系配套工程以及五沽河、流浩河治理,進一步盤活了“渠相通、水相連”西北水系,使原有的袁家莊灌區、岔河灌區、后呂灌區及挪城水庫灌區形成一個相互聯系融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灌區,構建起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資源配置體系。
市水資源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面對水資源短缺嚴峻形勢,水利部門堅持開源節流并重、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并舉,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加強水源聯合調度,充分挖潛利用好當地水資源,依托各類水資源配置工程,最大限度開發利用大沽河流域水源,連續多年實施了大沽河向挪城水庫、宋化泉水庫調水引水,年均調入、取用大沽河水3000余萬立方米,有效提升了全市水資源保障能力。
黃河之水入城來
即墨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藍色硅谷核心區、創智新區及汽車產業新城等重點項目組團發展,導致全市需水量急劇增長,供需水矛盾更加突出,現有供水水源及供水設施已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
水利部門超前謀劃,科學部署,在充分利用好當地水資源同時,著眼利用客水資源。2014年實施完成萊西產芝水庫向即墨城陽調水工程、黃家山水廠建設工程,日調水能力5萬立方米,為緩解去年城區用水緊張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持久的旱情讓整個青島地區乃至全省都面臨著嚴重的用水危機,要全面解決即墨長遠發展用水問題,就必須有充足水源作保障。
即墨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早在旱情加重初期就啟動了應急水源工程建設計劃。2015年9月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由水利部門按規劃當即組織實施了棘洪灘水庫引水渠向即墨調水工程,經過水利建設者兩個月的晝夜奮戰,2015年11月6日全線竣工告捷,完成投資8000萬元,鋪設直徑1600毫米輸水管道7.8公里,設計日調水能力達20萬立方米,整個工程比原計劃工期提前55天。
一名長駐工地的工程負責人感慨道:“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兩個多月里,許多工程人員撇家舍業,加班加點,始終堅守在工程建設一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很好的詮釋。” 2015年12月1日,全市人民如愿喝上了引黃水。如今,這已是即墨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
連通東西大動脈
圍繞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供水城市化,即墨農村規模化供水覆蓋率已達到95%。然而,持續加重的旱情使部分農村飲水水源也面臨著入不敷出、坐吃山空的緊張局面。
嚴重干旱再次加快實施即墨水系連通戰略,城區調水東西水源連通工程建設全面啟動。鑒于引黃水供水管線單一,供水能力飽和,今年5月份實施完成普東至宋化泉水庫應急調水工程,利用原有設施日可增加城區供水4萬立方米,基本滿足當前城區供水需求。
而后,將自挪城水庫調水樞紐新建提水泵站,設計日調水能力20萬立方米,鋪設輸水管道43公里,擴建宋化泉水庫加壓泵站;將長江黃河水、大沽河水和挪城水庫水等西部水源,與宋化泉水庫、產芝水庫向即墨城陽調水管道、王圈水庫連通,形成東西庫河大連通,構建起蓄引結合、主客聯調、東西貫通的水資源配置工程網絡體系。
工程組負責人介紹說:“通過東西水源連通工程主管線調節,將改變即墨‘單側水源、單向供水管線、單回路線供電’的相對脆弱供水現狀,不僅能徹底解決當前旱情對城鄉發展供水的制約,而且能很好地解決即墨中長期發展用水問題,也有利于青島地區水資源優化配置,實現特殊干旱年景向萊西、城陽等區域供水。”
來源:中國水利報
作者: 孫美貞
責任編輯: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