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洪濤 李坤 李凈云 師曉瑩
7月的文山、紅河、曲靖等地,風光秀美,絢麗多彩。這里是云南的“東大門”和“出海口”,優美的自然風景和獨特的民族風情令世人向往。
然而,這里也是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治理難度最大的地區,50多萬人尚未脫貧。
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在水利部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扶貧開發工作的總體部署,把扶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舉全省之力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和跨越發展。
對于云南省石漠化片區而言,解決貧困難題,“缺水”是最大掣肘。作為片區扶貧牽頭單位,云南省水利廳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把片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和水利建設跨越式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推進石漠化片區水利改革發展和水生態文明建設,一場以水利精準扶貧為先導的石漠化片區脫貧攻堅戰全面展開。
破解瓶頸
水利扶貧點亮脫貧希望
汽車在山間走走停停,剛下過一場雨,路邊山上不時有泥土夾雜著植被滑落,裸露出大片白花花的巖石。
石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石漠化地區山高坡陡土薄,到處巖石裸露,不僅“土少”,而且“水稀”,雖然降雨量大,但迅即轉入地下,形成“水在樓下、土在樓上”的奇特現象,被稱為“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
正因如此,云南省石漠化片區一度陷入“石漠化—缺水—貧困”的惡性循環,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水成為首要瓶頸。
在中央脫貧攻堅的沖鋒號角聲中,云南省進一步加快了石漠化重災區脫貧攻堅的步伐,省委、省政府緊密結合石漠化片區自身特點和戰略定位,提出扶貧開發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相結合,水利建設、生態建設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體”協同推進,整合資源,集中投入,合力攻堅,堅持走治山、治貧、環境綜合整治有機統一的新路子,把著力點放在破解“缺水”瓶頸,強化水利基礎支撐,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上,領導優先重視,投入優先保障,項目優先安排,以大投入帶動大建設,以大建設帶動大發展。
思路決定出路,理念引領發展。云南水利廳充分發揮行業優勢,集中全力,精準發力,加強頂層設計,科學編制規劃,創新完善工作機制,突出工作重點,推動水利扶貧需求調查、項目儲備、投資傾斜、扶貧統計和考核五項水利精準扶貧機制的落實,并把全部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作為政府兜底工程,把實現貧困地區人均一畝“旱能灌、澇能排”的水澆地作為農田水利支撐產業發展工程,把水土保持、水生態綜合整治作為實現貧困地區綠色發展的保障工程,全面推進貧困地區水利改革發展。
“十二五”期間,云南省投入石漠化片區水利建設資金達190億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且年均投入仍在以30%遞增,建成一批骨干水源工程、骨干水網配套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設的帶動和支撐下,片區廣大農村貧困地區的貧窮落后狀況明顯改觀,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與2010年比,片區人均生產總值增加了一倍,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降低了一倍。
事實證明,把水利作為石漠化片區扶貧攻堅的先導和核心,有效緩解了當地的主要瓶頸制約,為片區脫貧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水支撐和保障,也讓飽受貧困之苦的片區百姓重新燃起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對癥下藥
精準發力播撒幸福種子
43歲的蔣以兵是土生土長的西疇人,他記憶深處最痛苦的事是小時候每天要去十幾里外背水:“以前我們自己喝水都困難,更別說養牲口和種地了。”
在整個云南省石漠化片區,望天喝水、靠天種地的情況十分普遍,水利工程性缺水問題導致當地水資源條件與生產力發展格局嚴重不匹配,貧困百姓迫切需要改變現狀。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在中央扶貧開發新理念指引下,水利部門著眼貧困地區吃水難、用水難的問題,把發力點精準定位在強化水利基礎、解決工程性缺水、確保飲水安全上,集中資金和力量做好推動貧困地區民生發展的“水”文章。
2013年,蔣以兵居住的羅漢沖村建成了一座攔水壩和300立方米容積的蓄水池、48口30立方米的小水窖、近8公里長的取水管道,600畝石埂坡也全部改為梯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羅漢沖村百姓世代發愁的飲水和灌溉問題,為他們的生產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蔣以兵喝上了自來水,種上了水澆地,干起了牲畜養殖,一年下來能有10萬元的收入,日子過得充實、幸福。今年,他還被選為村委會主任,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
在貧瘠而干渴的石漠山區,水不僅可以解決一個鄉村的生存問題,更能推動一個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
文山州的文硯丘平(文山市、硯山縣、丘北縣、平遠鎮)是滇東南重要城市群,也是文山州農業發展的搖籃、重要的工業基地。但這里地處邊境,曾長期處于戰爭的前沿,歷史欠賬多,水利設施薄弱,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在2009—2011年的三年大旱中,該地區大部分水源工程枯竭,10多萬群眾飲水困難,70余萬畝耕地無水可灌,許多群眾自發出資到30公里外的德厚河運水。
“要徹底解決區域的缺水難題,建設德厚水庫至關重要。”2010年,水利部水利建設調研組到文山進行實地調研時曾指出,“建設德厚水庫可有效解決文硯丘平地區城鄉飲水兼顧灌溉問題。”
2014年文山德厚水庫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172件重大節水供水工程之一,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將德厚水庫列為2015年全國新開工的27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優先安排投資、開工建設。德厚水庫成為國家和云南省加大對石漠化片區脫貧攻堅支持的重要標志性工程。
德厚水庫建管處處長張偉告訴記者,水庫建成后,多年平均供水量近1億立方米,可解決25.8萬城鄉人口的飲水困難及13.8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還可兼顧下游城市防洪和生態調節,保障盤龍河中上游的馬塘工業園區、平遠農產品特色加工園區及阿舍工業園區的工業用水,對推動文硯丘平地區經濟發展、加快石漠化片區脫貧攻堅意義重大。
近年來,云南省水利廳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根據需求立項,加大投資傾斜,實現精準發力,石漠化片區水利精準扶貧成效明顯:131萬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全部得到解決,一批水庫開工或批復,重要江河治理、中小河流整治、水庫除險加固、抗旱應急水源建設、灌區改造、小農水重點縣等項目加力推進。如今水利精準扶貧的步伐仍在加快,今明兩年,云南將提前完成片區202.47萬人飲水安全鞏固提升任務,并力求5年內實現片區農村人均旱澇保收田1.07畝,每100人農村人口擁有10座山區“五小水利”工程……
水利精準扶貧實現了百姓多年的民生需求,讓籠罩在貧困陰影下的石漠山區迎來了久違的曙光。
注重造血
產業升級托起致富夢想
扶貧開發不能一味地“輸血”,更應注重“造血”,激發內生動力。這是精準扶貧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長久之計。對于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云南省石漠化片區來說,持續穩定的發展尤為可貴。
西疇有一個三光村,為什么叫“三光”?據介紹最初是遷徙到此的苗族以日、月、星三光命名。但是,過去一段時間,由于生態脆弱,加之過量砍伐,導致石漠化加重,貧困程度加深,這里變成了“樹林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的“三光”村。大山之外已是繁華世界,而這里卻窮得連人都要跑光了,三光村陷入了發展絕境。
2015年,脫貧攻堅的號角為三光村帶來了新的光明,云南省仔細分析和研究了三光村的自然地理情況、經濟發展水平、資源優勢和生產力要素后,沒有急于采用“小作坊”“撒胡椒面”式的簡單幫扶,而是把這里作為精準扶貧的試驗田,將三光村列為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級示范區,統籌實施“山、水、林、田、路、村、產業、機制”綜合治理,一步到位,徹底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
如今,三光村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漫山遍野機械轟鳴,以前的“石旮旯”地變成了一層層、一道道、一片片壯麗的石梯田,通過退耕還林、土地整理、中低產田地改造,未來這里將被打造成萬畝田園。在不遠處,2個水源工程、27公里骨干供水管網正在抓緊實施,而最大的亮點是這里即將實施1.5萬畝田間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其帶來的效益將十分可觀。此外,道路交通等改善也將沖破山村與外界的阻隔。
當地水利部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向大山要田,向石漠要水,石漠化綜合治理將全方位解決整個區域基礎設施弱、產業發展慢、增收致富門路少、交通出行難、村容村貌差等主要問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片區群眾生活用水和產業發展用水提供了保障,特別是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的建設將徹底改變當地種植結構,產業發展帶動致富增收正在成為現實。
據了解,未來三光片區將在傳統的烤煙、三七、玉米、生姜種植的基礎上,發展高附加值的特色產業,通過科學規劃片區產業發展,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引進水蜜桃、清脆李、柑橘等,做大做強產業。
從扶貧到脫貧,從脫貧變富民,這樣的夢想正在三光村呈現。如今,三光村被人稱贊為“群眾聰明、干部清明、前景光明”的“三明村”。
事實上,不僅僅是三光村,在整個云南省石漠化片區,水利精準扶貧助推產業升級發展的探索和嘗試一直在進行:瀘西縣股份合作經濟,廣南縣水利建設整鄉推進,硯山縣石漠化綜合治理……一個個扶貧試點和創新典型在石漠化片區落地開花。采用升級產業結構、激活經濟發展、帶富一方百姓、減輕政府負擔的思路和模式,水利精準扶貧不僅讓貧困地區徹底走出“石漠化—缺水—貧困”的惡性循環,而且通過綜合治理和產業升級,將其送入“扶貧—脫貧—發展”的良性軌道,貧困群眾、集體、企業和政府實現了多方共贏。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作者: 趙洪濤 李坤 李凈云 師曉瑩
責任編輯:李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