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環水繞的河湖村,美如畫卷 劉浩軍/攝
□本報特約記者 劉浩軍 通訊員 夏國安
在江西省永豐縣七都鄉,有個小村叫“河湖”,是七都鄉松江村的一個自然村。恩江貫穿七都鄉,七都鄉水多、樹多、草多、牛多。
明朝嘉靖年間,撫州商人劉成顯經商路過七都,見此地山清水秀,水道順通,田園灌排無憂,便帶著族人從撫州樂安縣官莊雙龍村遷到河湖村,成為開基始祖。歷經400多年生息繁衍,如今在此定居的后裔有35戶。河湖村劉氏祠堂里,墻上書寫著河湖村劉氏族裔紙載身傳的家訓族規:“河湖村,是寶地,劉氏裔,要珍惜。”“誠信明禮,襄舉善事,勤修水利。”“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
河湖村依山臨水,村中有蓄水而成的家塘,旱時利灌,澇時易排。古人奉行“遇水則止,遇塘則住”,河湖村劉氏先祖明白“山養人丁,水養財”“耕是生存之本”的道理,植綠不止,倡修水利,環村開溝挖渠,利于旱時導水灌田,澇時引漬入江。經逐年壘修,河湖村農耕生產旱澇無憂。傳承經年共襄水利的好處使劉氏子孫明白,既要親山樂水,又要勤修水利,因此形成勸導向善、共護山水、耕讀傳承的家風訓規。
近年來,七都鄉以河長制描繪人水和諧新畫卷,培育河湖村水文化精品,環境美,河水清,民風淳。這里還有永豐第一渡口。
河湖村以水生態文明理念建設美麗家園,不填塘,不占河,不挖山,不砍樹,在鄉村振興中守護鄉愁。別致的新居、質樸的老屋錯落有致。文化墻上的村規民約、文明道德規范、生態風情、耕牛圖、農民畫等內容圖文并茂,生動、鮮明、形象,弘揚生態文明和健康向上的農村文化風氣。屋旁、路邊、樹下、廊亭、河岸,隨處可見抒寫水韻的經典詩句,凝聚人們愛水、護水、惜水的共識。
“谷里花開知地暖,林間鳥語作春聲。依依渡口夕陽時,卻望層巒在翠微。”徜徉在河湖這個彈丸小村,處處滿目詩情畫意,讓人深刻體驗到步移景換的精妙。雖值隆冬時節,村莊依然山青水碧,樹綠鳥鳴,美不勝收。
古時的恩江,河寬水深。經由此水路,通過贛江,入鄱陽湖出湖口,可遠至中原之地。南下順章水一路舟行到大余,上岸后經梅關翻越大庾嶺,可到廣東粵北的南雄。再登船經湞水、北江南下,可入西江達珠江到廣州,抵達長江三角洲。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河湖渡口是恩江進入永豐縣境內的第一渡,是撫州市樂安縣等地水路通往永豐縣和吉安市的必經之地。以往陸路交通不發達時,無論行舟途旅,還是南來北上的苦旅行客,見此地山清水凈,都會纜舟停歇,休憩打尖,坐在古樟樹下,暢飲甘醇米酒,品嘗鮮美河魚,聆聽打漁船歌,觀賞“獨徑千盤繞水田”的山光水色和“渡口飲牛歸,村壚夕陽里”的農家田園風景。
修德向善的訓導和濟弱幫困的身傳使河湖村民設義渡、為過往行船客人免費提供茶水,養成了良好的村風民俗。1931年春天,有一支紅軍隊伍在樂安湖坪宣傳發動群眾,返回瑞金時途經河湖渡口,受到村民熱情款待。紅軍在河邊的房屋上書寫“打土豪分田地”“紅軍萬歲”等標語。1933年,河湖村民拆下自家門板、床鋪搭橋,為紅軍過河襲取烏江圩爭取了時間,河湖渡口成為紅色渡口。
在河湖村,至今口耳相傳一個村民為支援紅軍而“舍家搶渡”“燃香引路”的故事。1933年夏秋,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第80師師長李思想率部在永豐縣烏江圩附近構筑碉堡,封鎖紅軍。為破壞國民黨軍的碉堡封鎖線,政治委員聶榮臻決定,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軍在永豐、樂安兩地之間發起攻擊,襲取烏江圩。8月30日,中央軍主力從永豐縣七都和藤田地區出發,向烏江圩開進。紅軍第一方面軍一部從樂安縣牛田向茶口隱蔽開進,途經河湖渡口,一筏一人擺渡,渡河十分緩慢。為支援紅軍過渡,河湖村民拆下門板、床鋪搭設簡易木橋助紅軍急渡。當向導的村民沿路插燃香為紅軍引路,有力地支援了紅軍烏江圩戰斗。此戰,紅軍共殲國民黨軍第80師3個團及師直屬隊近4000人,俘旅長以下2000余人。
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如今七都鄉已修建跨江大橋11座,兩岸天塹變通途,早已告別了擺渡之鄉的歷史,河湖渡口也因此日漸沒落荒廢,只能隱約可見渡口的往日繁華。為了打造綠色、古色、紅色生態人文相得益彰的美麗河湖,2017年,永豐縣水利局和七都鄉政府合力修復河湖渡口。新建觀江廊亭、渡口文化牌坊、親水平臺等休閑設施及人文景觀,使之成為村民和游客嬉水、休閑、賞景、垂釣的好去處。
一衣帶水江悠悠,三縣古驛山依依。河湖水,擁著千山萬壑的涓積潺流,流淌不息地向長江奔去。河邊的古樟修竹,相映一灣江流,依然蒼翠。景添新色,山水悅客。斜陽脈脈,江水悠悠,古渡不老,歲月靜好。今日的河湖村,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民風美、人文美,展現出一幅美不勝收的鄉愁畫卷。
來源:中國水利報
作者: 劉浩軍 夏國安
見習編輯:鄧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