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創新:增大工程運行含金量 ——聚焦江蘇水源公司轉型發展系列報道之一
in 行業新聞 by admin
引語:隨著東線一期工程由建設期向運行管理期轉變,江蘇水源公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根據該指導意見,按照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和江蘇省政府的安排和部署,江蘇水源公司結合自身定位,解放思想,致力于轉型,不斷提高國有資本效率,逐步形成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為南水北調事業的發展壯大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本期起將刊登“聚焦江蘇水源公司轉型發展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2016年,江蘇水源公司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調水成績單:全年調水出省8.12億立方米。同時,積極參與省內抗旱、排澇運行,累計抽水6.32億立方米,有效緩解了徐州地區旱情和里下河澇情。 “精益求精做好供水主業是我們轉型跨越發展的基礎。”江蘇水源公司董事長鄒徐文強調,要始終把供水經營作為政治責任抓緊抓好,強化安全運行,立足管理創新,控制管理成本,積極探索以信息化技術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江蘇多水源優勢,優化調度方案,降低調水成本。 江蘇境內工程綜合效益充分發揮的背后,是江蘇水源公司不斷完善的管理創新體系和日趨成熟的科學調度經驗。 優化調度方案 “東線一期工程在用水需求與供水成本控制還存在矛盾。”江蘇水源公司調度運行中心副總經理莫兆祥直言不諱,“目前,東線水資源調度的矛盾在于山東省用水需求比較零散。為滿足零散水量而動用大量泵站運行,往往經濟性較差。” 這主要體現在泵站運行的電費方面。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江蘇水源公司執行的是國有企業電價,每度電約0.95元,與政府事業單位的電價相比,高出一倍左右,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因此,調水出省成本高,利潤低。 南水北調江蘇境內工程采用天然河道作為輸水渠道,運行期間需要協調電力、交通、海事、氣象、環保等部門,加強實時調度,以應對長期運行帶來的各種挑戰。還要充分考慮沿運河取水、航運、汛限等水位控制要求。江蘇省氣候狀況復雜,旱澇急轉現象時有發生,河道航運存在可能污染因素,這都給工程運行管理實時調度帶來了巨大挑戰。 在確保南水北調工程運行安全的基礎上,千方百計降本增效,增大江蘇境內工程運行管理的含金量,優化供水調度方案,已經成為江蘇水源公司發展的迫切需要。 “近兩年來,江蘇省南水北調沿線河湖在汛期經常出現需要抽排澇水和棄水的情況。同時,下級湖卻處在死水位附近,造成了大量的水資源浪費。”莫兆祥說,這也給優化調度方案提供了空間。如果在保證江蘇省內防汛抗旱大局的前提下,利用南水北調新建工程,抽調棄水北上至下級湖,充分發揮下級湖的調蓄作用,不僅可以減少水資源浪費,還可以將該部分水量用于下一年度向山東供水指標,有利于水資源的綜合利用。 但優化供水調度方案其實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 江蘇境內為雙線輸水,江水北調與南水北調新建工程統一調度聯合運行。調度方案不僅受制于地方灌溉、航運、排澇,以及滿足工程運行等許多條件,而且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和資料收集工作。比如預測分析汛期調蓄湖泊來水量、長江水位高低,收集國控斷面水質監測數據、截污導流工程開啟和禁航時間等等。 有了這些詳細的數據,做到心中有數,還要認真研究總結歷年調水運行經驗,才能比選出一個充分利用洪水資源、進行湖泊調蓄的最優調度方案。 2016年,在完成2015年至2016年度調水任務的基礎上,江蘇水源公司調整優化調度方案,抓住淮河豐水的有利時機,與江蘇省防汛指揮部等單位溝通協商,提前實施從洪澤湖向駱馬湖的儲備調水,超前蓄水3億立方米,并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提前實施從駱馬湖向下級湖調水,不僅減少了三個梯級泵站的運行,還進一步優化了水資源的合理配置。 調水期間,江蘇水源公司加強動態管控,揚州、淮安、宿遷、徐州四個分公司及現場單位嚴格執行調度指令,24小時值班,全程監控水位、水量、水質,實時掌握水情、雨情、工情,科學調度,保證了工程安全運行。2016年,江蘇水源公司分兩個階段向山東調水,少抽長江水量1.48億立方米,初步測算,節約電費61.8%,降本增效成效顯著。 安全高效運行 “江蘇境內14個泵站,我們直管2個,其余全部采用委托管理。”江蘇水源公司技術服務中心總經理王麗慧說,近年來,江蘇水源公司遠學廣東粵海供水,近學揚州江都泵站,通過創新管理,不僅降低了運行成本,工程運管水平也不斷提升。 “我們始終把管理技術創新擺在第一位。”王麗慧說,在工程建設期,科研一直是泵站工程順利建設的重大支撐,江蘇水源公司逐步形成了全員科研的良好氛圍。 進入運行管理期后,這個習慣一脈相承。 目前,由江蘇水源公司技術服務中心和揚州分公司研發的《泵站在線故障診斷及遠程監控系統》已經在洪澤站試點,效果顯著。 降本增效是每一個國有企業的責任。談及研發這套系統的初衷,王麗慧說:“東線工程每年都有調水周期,這套系統集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電子化技術于一體,通過‘智慧泵站’研發,加強泵站基本性能、運行管理數據的采集、分析和運用,使泵站在某個環節出問題之前,系統就能夠提前發出預警,實現自我診斷、自我處理。通過系統對泵站遠程監控,可隨時了解工況,既減少了泵站運行維護成本,又保證了泵站安全高效運行。” 目前,江蘇境內泵站工程400多公里長,涉及14個泵站點。這套系統推廣應用后,所有泵站設備均可在線監控,實現遠程后臺控制管理和故障診斷目標,到那時,現場運行狀態一目了然,江蘇南水北調泵站群的運行管理將變得安全快捷方便。王麗慧對系統推廣前景十分看好。 隨著技術管理創新步伐的加快,江蘇水源公司深刻意識到泵站委托管理的利與弊。泵站素有“三分開、七分養”之說,因此,管理者的責任心最為關鍵,不能一托了事。長期委托還容易在管理上受到制約。目前,江蘇水源公司嚴格按照“做優、做強、做精”的原則,著力完善工程運行三級管理體系,做優一級機構,強化二級機構區域監管作用,做精三級機構。 宿遷分公司已經先行一步,在委托泵站中開展所長派駐制,嚴格督查考核,提升現場監管成效。“只有把泵站核心技術和技能人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工程運行管理起來才有底氣。”徐州分公司副總經理白傳貞告訴記者,徐州分公司今年將轄區四個泵站中的一個泵站納入直管范圍,以地位最為特殊的解臺泵站直管為依托,全面推進工程規范化管理,推行全員目標考核。同時,外聘專業人才,形成“傳、幫、帶”的機制,使直管泵站成為公司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基地,確保工程運行安全高效。 編后:江蘇水源公司在保證安全輸水的基礎上,注重降本增效。他們的做法和經驗值得南水北調系統學習和借鑒。 一是通過優化調度方案,減少泵站開機量,以降低電費支出。這個辦法并不十分復雜,但首先要有強烈的降本增效意識。降本增效是企業管理永恒的主題。有了這種意識,并立足實際,大膽實踐,就一定能夠找到降本增效的辦法。 二是依靠科技創新,開發泵站智能化建設,實現在線遠程控制。智能化建設是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的發展方向。面對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水利智能化與其他行業之間的差距,加大科技投入,早日實現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的智能化,最大程度降低運行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