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設計 SMEDI為蘇州“第二水源”——陽澄湖量身定制引水方案
in 行業新聞 by admin
精細設計 SMEDI為蘇州“第二水源”——陽澄湖量身定制引水方案 發布日期:2020-05-07 來源:中國水協教育委 2020年5月4日,上海市政總院設計的蘇州城區第二水源(陽澄湖引水工程)超長距離頂管成功貫通。
繼青草沙原水工程、黃浦江上游引水工程、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島湖配水工程和嘉定原水支線工程等大型原水輸水工程之后,2017年伊始,上海市政總院為蘇州“第二水源”——陽澄湖引水工程量身定制方案,將大大提升蘇州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本項目工程引水規模為50萬m3/d,輸水管線長度26km,輸水管徑為2×DN1800,管線跨越蘇州市工業園區和相城區,總投資約為13億元。
長期以來,蘇州城市供水水源主要依賴太湖原水,單一的水源地已經不能滿足城市快速發展對供水日益增長的安全性需求。為推動陽澄湖水源地的環境保護和水源地建設,突破單一水源的束縛,蘇州市政府將陽澄湖引水工程列入市政府2017年的重大項目,是近年來蘇南地區給水工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第二水源飲水工程,不但有利于陽澄湖流域的水環境生態建設,還給蘇州市的供水格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上海市政總院經過長達八年的精細設計、密集跟蹤,利用多年在國內大中型城市引水工程中積累的科研成果、技術優勢和工程經驗,對陽澄湖引水工程進行全方位的量身定制方案:
大數據分析取水口選址
陽澄湖以大閘蟹養殖著稱,養殖面積占到湖體面積的60%左右。方案對項目取水口論證創新運用大數據分析,選擇合理的取水點,保證養殖業正常發展,并解決好水源地水質安全問題。通過對外圍水系聯動的模擬分析,摸索出陽澄湖特有的水文特征和水質特點,為本次工程的科學性提供理論支撐。
軟件模擬實現泵站節地節能
憑借在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大型泵站水泵節能運行科研成果,對本次水泵的選型和多機組并聯運行工況運用了軟件模擬長期運行特點,實現比常規設計節能約12%。此外還對水泵、配電系統的空間組合進行優化,泵站占地面積比國家建設用地建設指標節約建設用地約1.1畝。
箱涵頂進技術確保安全施工
本次輸水管線需要面對大量的建成區和多個復雜節點,如穿越京滬高鐵、陽澄湖西湖中環北線隧道、G15W高速公路、黃埭河大橋等。其中京滬高鐵屬于對軌道運行安全要求十分高的特殊節點。本次設計推薦采用無擾動靜壓箱涵頂進技術,實現管道的安全施工與高鐵安全運行的雙重目標。
該工程線路跨越蘇州市工業園區和相城區,需多次穿越陽澄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保證水體環境不被破壞,采用頂管技術穿越陽澄湖,即便是最窄處,一次性頂進近2.7公里。
BIM建模細化關鍵節點
由于輸水工程在多個節點需要精細化掌握建設施工所需要的建設順序、工程量、障礙物施工過程控制等,在方案設計前期就開始采集相關數據,運用BIM技術細化工程實施措施、精確統計工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