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躍天塹 甘泉凌空來
□本報記者 熊渤 孟夢
一輛摩托車馱著兩筐水管“突突”地盤山而上,駛到距離石城山山頂最近的坪,管水員吳峰將摩托車停住,拿起工具攀爬至山頂。
山頂處,一根水管被懸空固定在索道上,筆直指向距離石城山數百米遠的鄰近山峰,往遠方峽谷上空遙遙望去,黑色的水管呈“Z”形隱約牽扯在遠處數個山峰之間,直至目不能及。
離空中水管200多米的山下,宜萬鐵路軌道在兩山間露出一截,時有火車轟轟而過。
吳峰用扳手關掉沖砂的閥門。他負責管護的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木橋溪村“調水”工程,穿越兩大峽谷,飛跨7座山頭,架設管道40余公里,其中懸空管道3400米,管道最高處海拔800米。
爬山,下山,在不同山頭調水點巡查維護成了這個37歲養豬大戶的新常態。能喝上好水,吳峰管護得甘之若飴。
這個“豁出命”建成的“空中紅旗渠”,歷經6年“馬拉松”式找水的勞苦和2年近原始的運轉方式建設工程的艱辛,終于在去年臘月二十八跨鎮引來甘泉,解了石城村192戶700名村民世代缺水之困。
找窮根:飲水特困村的祖輩水困
石城山山體獨立,風景秀麗,四周為斷崖式絕壁。山下蘭草谷溪水潺潺,瀑布飛濺。居住在山上的石城村民,祖祖輩輩只聞山下澗流響,不見山上水灌塘。
當地人提到這個村就直搖頭:“這地方不好,三個月亮就曬枯了。”
在山上開農家樂的向克翠,常被游客建議在屋外建個水池方便洗漱。然而在通水之前,她所使用的都是從田間、小溝里積攢起來的“天河水”,沉淀一下還得緊巴巴地用。“有水就不錯了,哪里還顧得上干不干凈。”向克翠說,山下離得稍近點的小水源,有水的時候排隊守上半夜也只能灌上一桶。到了冬天,“天河水”也沒了,只能化雪或者鏟下冰凌,架柴用鍋煮。
住隔壁的杜開木,在國家實行飲水解困工程時,筑起了一個半封閉式的大水窖,接水管放置在山坡邊的土溝中。撬開沉重的石板,里面積蓄的水渾濁發黃。
“存的都是旁邊農田面源污染過的水,水質肯定保證不了。”長陽縣水利水電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還有很多村民家,挖個坑,鋪層膜,存蓄的水到了夏天都發綠發臭。”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長陽縣水利部門幫助石城村先后實施了堰塘、地窖、蓄水池工程,然而沒有好水源,飲水安全問題不能得到根本解決。
養殖缺水無法擴大規模,幾代人不敢建新房……水困牢牢束縛了石城人,也禁錮著石城村的發展。
尋水源:“豁出命”的6年尋水路
三步并作兩步走。
在國家大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湖北省對飲水安全工程進行財政貼息等利好政策扶持下,2010年,長陽水利部門建立“1311”模式,駐點幫扶飲水特困村。1名局領導班子成員帶領3名工作人員、1名設計人員,解決1個飲水特困村的脫貧飲水工作。在拉網式的入戶走訪中,石城村民長久以來的水盼水愿在工作組心中生根。
從山下抽水?408米的落差,至少要兩級提水,且不說建設成本之高,管護之難,僅一噸水2元多的電費,也會使村民無法負擔。
從別的山頭引水呢?村民受當地五爪觀水電站以“亞洲第一高索道橋”引水的啟發,將目光投向外村、外鄉鎮。
長陽水利部門與石城村民一道,踏上漫漫尋水路。
北至白云山,西到賀家坪。
一根繩,一把刀,一件雨衣。
2個鄉鎮,3個村,5個山頭,200多平方公里。
2名村主要干部骨折,8人次歷險,身患肝癌的村支書向定銳帶隊翻山越嶺,走遍縱橫的溝谷。
30多個水源,30多份手繪水文資料圖,都因水質、水量、覆蓋范圍、管理難度等種種問題不合適。少數村民逐漸喪失了找水信心。
要在有生之年解決石城村民飲水難——這是其間做了五次手術也不放棄找水的村支書向定銳的執念。長陽水利部門也抱著不解決全縣飲水安全問題誓不罷休的決心,進一步加派力量,分7個小組再次踏上尋水之路。
2014年夏,在海拔900多米的景陽溝,優質的水源、合適的高差、各項符合引水要求的指標終于讓水利部門拍了板。歷時6年的尋水之路,至此畫上圓滿的句號。
建水路:三克難關引清泉
有源還得有路。
從景陽溝到石城,引水管道必須穿越十幾公里兩大峽谷,飛跨4公里7座山頭。缺資金、施工難、跨鄉鎮,哪一道難關都不好過。
長陽水利部門立下規矩:絕不因脫貧飲水工程讓村集體負債,更不能加重村民負擔。優先安排國家規劃資金23萬元,從部門辦公經費等擠出40萬元,協調組織部、扶貧辦、財政局、國土局解決80萬元,縣水利設計院、國土局免去全部工程測量、設計費用7萬元。整個工程最終耗資150萬元。
山窄谷深,又有超高壓電網越過,原定的無人機架線行不通,工程重新聘請具備資質的設計單位架設飛索。
斷崖絕壁間凌空引水,艱難的不僅是設計。
車載,騾馱,再轉人扛。有時候一段路砍了個把月才能通人,有時候只能將一包水泥分成兩袋,綁在人腰間攀援而上。25元一袋水泥的成本,還得加上200多元人工運費,一個勞動力一天最多只能運送一趟。
水泥運上山,卻沒水攪拌砂漿,施工隊每到一座山,首要任務便是挖坑積水,盡可能減少背水的勞力和成本。
2015年3月正式動工,到了7月初,1、2號樁點的管線仍未完成架設任務。即使是習慣了負重的騾馬,也時常“撒氣”停在半路不走。
同樣在2015年7月,村民李盈新在5號樁放線,相隔800多米的對望峽谷,另一組人員拉線,峽谷風大,鋼索圈突然失控,套住李盈新滑向懸崖。在距崖邊1米時才硬是被同伴死命拉住,望著飛速彈落到峽谷的鋼索線,李盈新嚇得癱坐半晌,至今仍心有余悸。而在當年冬天,運送水泥的村民杜開周,在跨越巨石時腳底打滑,他眼疾手快揪住幾根灌木,就聽見背的水泥掉落懸崖發出一聲巨響。
拉鋼索,牽管道,背砂石,運水泥……施工過程充滿危險且苦不堪言,村民們建設的積極性卻沒有動搖。黨群會上,村民達成每戶出10個工的一致意見。很多村民的出工量大大超標,吳峰出了30多個工,還用自家農用車義務拖水管、運材料。工程建成,村民義務投勞4000余個,節省成本40多萬元。
水利部門與村民并肩作戰,召開大小會議100多場次,實地調研,制定方案,派駐工作組長期駐守工地,加強技術指導,嚴格質量監管。
飲水工程管線經過兩鎮四村,涉及近40個農戶的山林土地。水利部門與村黨總支一起,挨家上門,幫干農活,說盡好話,用真情順利打通管線跨鎮跨村之路。
興百業:水“躍”石城換新顏
去年除夕前,石城村兌現了向村民應下的“一定讓大家有水殺年豬、煮豬頭”的承諾。
這一年的冬天,再不必煮冰凌。全長40多公里的飲水工程全程通水,192戶村民春節燃放的鞭炮聲,響徹山谷。
凌空架起的管道仿佛云中飛龍,盤旋在群峰之間。甘冽的泉水隔峰蜿蜒奔來,喝一口沁人心脾。
這一天,村民吳濤帶回設計師,計劃推倒他老家上世紀60年代的土坯房:“有水好建房,我要帶女朋友回新家。”
管水員吳峰的養豬規模終于可以放心地擴展,不必重蹈缺水賣豬的老路。他向鄉親們表態:“一定替大家管好水。”自己也計劃著,今年生豬出欄達到百頭以上,能比去年增收好幾萬元。
向克翠的農家樂也計劃翻新,并將按照游客的建議再建個水池,她笑容滿面地說:“有水就好了,生活就安逸了。”
灌溉有了保障,村里的100畝葛根基地救活了。村支書向定銳說:“效益好,下一步再擴大規模。”
沒了缺水軟肋,縣農業局、林業局專家上山指導規劃特色農業,村級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如今,石城已有18個農戶拆舊房、建新居,37個農戶規劃建房,還有24個農戶準備發展生態養殖和農家樂。
石城,正在脫貧路上大步飛奔。
從這個土家山寨再出發,湖北水利精準扶貧也邁開新的步伐。
用心用情用力交出水利扶貧圓滿答卷
□本報記者 熊渤 孟夢
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去解決農村飲水安全這一關系民生根本的問題!
一涓流為源,一堰塘維生。這是石城村民的吃水生態,也是束縛石城發展的“窮根”。長陽水利部門將石城村的水困記掛心頭,借國家加大農村安全飲水建設力度的東風,打響了補齊水利短板、助力脫貧攻堅的戰役。
沒有水源,跨山找出來;技術不夠,科學引進來;資金不夠,各方擠出來。六年翻山越嶺的找水源,兩年數克難關的建水路,這種豁出命也要讓所有人都吃夠水、吃近水、吃好水的堅強決心,創造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高空調水的奇跡,建成的石城飲水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一方百姓300多年的吃水難題。水利部門啃硬骨頭、攻堅拔寨一往無前的銳氣,在群眾心中印刻出水利為民的情懷和責任,也掀開了一方發展的新篇章。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水利部部長陳雷在2016年全國兩會結束后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將與精準扶貧問題結合起來,在“十三五”期間重點解決。
用心、用情、用力夯實貧困地區水利基礎,完成歷史賦予的水利扶貧使命。水不愁了,群眾的日子才過得踏實;群眾的日子過踏實了,我們才算交上一份提供水利堅強支撐的滿意答卷。
來源:中國水利報
作者: 熊渤 孟夢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