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滕紅真
金秋送爽,疊翠流金。
十多年前,福建省長汀縣319國道旁一片嚴重的水土流失山地,如今已是綠海成蔭、色彩斑斕的水保科教園,成為附近居民休閑出行的好去處;
五年前,全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重慶市,遍野荒坡貧土,現在8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到治理,只見一江碧水,滿眼蔥郁青山;
置身于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百泉峪生態旅游景區,流水潺潺訴說“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的亮眼成績,不過,這也僅是臨沂“十二五”期間109條小流域治理的冰山一角……
在這收獲的季節,告別裸山荒地,漫山唱綠,流水叮咚,百鳥爭鳴。風沙災害正在遠去,水源得到持續涵養,生態環境極大改善,百姓分享青山綠水“紅利”。水土保持這項基本國策,在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中彰顯著巨大潛力和獨特魅力。
夯基礎 筑支撐
水土保持成就水生態之美
“水也不跑了,土也不跑了。” 老百姓對水土保持成效的解釋通俗易懂。然而,在2010—2012年進行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時,情況大不相同。
“水土流失面積294.91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0.72%。”數據顯示,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成為生態惡化的集中反映。
據介紹,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每年流失的土層厚度均在1厘米以上。而在自然條件下,生成1厘米厚的土層,平均要120~400年之久!
形勢嚴峻,刻不容緩!
水利部2013年提出要深入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加大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坡耕地綜合整治步伐,積極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禁止破壞水源涵養林。
“水土保持是山區發展的生命線,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在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背景下,開展水土保持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重大任務。
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減少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水土保持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舉足輕重。
水土保持建設打造的水生態美景開始在全國不同地區接連出現。
以崇山峻嶺為標志的云南元陽縣,一度飽受水土流失之苦。如今遠遠望去,坡緩坡陡之地,溝邊坎下石隙,已盡是梯田,層層疊疊,碧禾浪涌。以一座山坡而論,當地梯田最高級數達3000級,書寫了自古以來持續不斷創造“水土保持工程”的奇跡。
貴州赤水市天臺鎮鳳凰濕地公園景區,此刻郁郁竹林,花香四溢。就在幾年前,這里由于地處貴州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相對高差大,人多地少,開墾過度,水土流失依然嚴重。赤水市創新機制,開辟了水土保持清潔型小流域治理的“W·E·H”模式,通過水系整治(Water System Regulation),促進生態修復(Ecological Restoration),實現人居改善(Habitat Improvement)。水土流失為零,年均土壤侵蝕量減少2.94萬噸,減沙率達96%以上……鳳凰溝流域早已“改頭換面”。
而在湖北宜昌市,一條服務于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的“山清水秀民富景美”的綠色長廊正大放異彩。當地先后實施“長治”、退耕還林、坡耕地治理、石漠化治理等水土流失防治工程,1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到治理。
…………
變化還遠不止于此。
全國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梯田、山區小流域、村鎮生態清潔小流域、淤地壩、國家水保示范園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問題。同時,系統施策,把綜合治理與綜合開發結合起來,“山、水、田、林、路、村”統籌考慮,把治理水土流失與人們對美好環境的需求和更好生活的追求結合起來,實現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的深度融合。
河道、塘庫泥沙淤積量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地表水源涵養能力不斷增強,只見那山更青,那水更綠。
謀長遠 重保障
理念制度籌劃水土保持發展藍圖
水土保持建設何以取得累累碩果?這背后有頂層設計和法規體系的“護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啟迪各級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門以大格局、大視野對水生態文明建設謀篇布局。
“十三五”規劃明確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并將全面推進綠色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專篇部署加快改善生態環境。
今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明確要求實施好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
…………
系統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注重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要求時刻回響耳畔,水利部及各級水利部門以此為航標,篤定向前。
“全面貫徹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需要加快構建有利于實現水利綠色發展的機制。”陳雷部長在2016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來臨之際發表重要講話,著重強調了水土保持建設的思路和措施,“立足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兼顧,系統治理,抓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推進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坡耕地綜合整治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生態保護,堅決遏制新增人為水土流失。”
各級水利部門再次堅定水土保持建設理念: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為遵循,牢固樹立水土流失狀況“只能好轉、不能變壞”的底線思維,推動將水土流失面積不擴大、強度不加劇、水土保持功能不降低作為各級政府的責任紅線,全面加強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
思路,指引方向。而此時法律法規的完善,更是助力加速器,推動水土保持建設進入科學防治新階段。
2011年3月,修訂后的水土保持法正式施行,帶動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等一批國家和地方配套制度相繼出臺。2015年,歷時4年多編制完成的我國首部國家層面的《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正式獲批復,為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發展藍圖和重要依據。隨后,《水土保持“十三五”規劃》《淤地壩除險加固規劃》等一批重要規劃編制完成,為順利推進“十三五”各項任務奠定基礎。
如果說思路、理念是統領的繩子,那么法律規劃則保障水土保持建設每一環都能打一個扎實的繩結。
前方有指引,路上有保障,深化水土保持改革的步伐更加堅定。
抓關鍵 控“閘門”
水土保持多措并舉提升發展動能
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群眾自發行為到國家生態建設的重點工程,各地水土保持措施不斷加力。
一手抓關鍵,重要水源地和城鎮周邊地區推進清潔小流域建設,對坡耕地集中區及侵蝕溝密集區開展專項治理,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在北方風沙區,退牧還草防風固沙;在北方土石山區,保護和建設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在西北黃土高原區,梯田和淤地壩攔沙減沙;在南方紅壤區,加強山丘區坡耕地改造及坡面水系調控……水土流失地區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一手控“閘門”,對國家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嚴格生產建設項目監管評價制度,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實現動態監控。誰觸碰水保“紅線”,將從嚴追責。
26.55萬平方公里的治理面積,2萬余條小流域,2000多萬畝坡耕地,2000余座骨干壩和中型淤地壩,1000多條生態清潔小流域,700多個縣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
近6萬次水土保持執法檢查,13萬個生產建設項目編報了水土保持方案,6000多億元水土流失防治資金得到落實,6億多噸人為水土流失減少量……
閃亮數字映射“十二五”期間水土保持建設的驕人成績。值得注意的是,其間,各地認真落實水利部《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實施細則》,撬動民間資本投入治理超過200億元,水土流失治理的新動能被激發出來。
與此同時,水生態補償實踐不斷開展,為水土保持動能提升再添“一把火”。北京市對密云水庫上游河北豐寧、灤平兩縣的20個鄉鎮7萬多畝“退稻還旱”每年給予經濟補償;河北、重慶等省(直轄市)從收取的水費、電費總額中提取2%~5%水土流失防治資金,用于庫區及其上游水土流失治理;陜西省對煤炭、石油、天然氣開采企業按照產品產量計征水土流失補償費,用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
圍繞提升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水平,各地大力推進水土保持科學和實用技術。“十二五”期間,60個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104個科技示范園相繼建成,覆蓋全國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基本形成,水土保持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繼續增強。
衛片、航片等信息技術,實現對生產建設項目的跟蹤管理與動態監測;全球定位技術、數據庫管理等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助力生態建設項目高水平實施;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水保建設與管理”模式,促進水土保持現代化建管水平躍上新臺階!
進入“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水利部副部長劉寧強調,要進一步發揮水土保持在資源節約、發展新常態中的基礎性作用。大力加強預防保護,扎實推進綜合治理,全面提升監管信息化水平,精心打造示范區建設,全力構建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制度機制,確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
《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更將目標著眼到2030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94萬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水蝕治理面積86萬平方公里,年均減少土壤流失量15億噸。”
水土保持是“硬杠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總遵循。你看,山東濟南彩石鎮捎近小流域美麗如畫,湖北夷陵區陡坡開荒全面禁止,甘肅清水縣一眼望去盡是綠色林草,“山清水秀”不再是夢……水土保持打造的水生態美景在漫山遍野間徐徐繪就,終將肆意鋪開,驚艷世人。
來源:中國水利報
作者: 滕紅真
責任編輯: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