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焱 洪安娜 趙洪濤 王秀芳 魏永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在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呂梁山區,我們得到了這句名言的印證:
荒山披綠衣,溝壑變耕地,梯田繞山間,莊稼露生機……金秋十月,曾經滿目瘡痍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如今也能見到秀麗的鄉村美景。
呂梁市離石區南海灘村43歲村民馮吉平的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這幾年水利部門給我們改造了梯田和淤地壩,我每年種地收入增加了3000~4000元,以前農閑時還要出去打工賺錢貼補家用,現在守著地,日子已經不錯了!”
這些都源于山西省立足實際,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脫貧致富的發力點,發出“根治水土流失,興水富民”的號召。山西省政府把水問題提升到關系山西可持續發展、轉型發展的戰略問題。山西省水利廳把大水網建設、水利脫貧攻堅、汾河流域生態修復作為當前三項重點工作。
山西省水利廳廳長潘軍峰告訴記者,通過水土流失治理推進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是山西省堅持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找到的一條符合本省實際的生態脫貧新路。
轉變思路
生態脫貧破解發展掣肘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山西自古被稱為表里山河,歷史上曾經植被茂密,得天獨厚的山水條件養育了一代代三晉人民。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加,特別是森林砍伐,山西出現嚴重水土流失。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達10.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69%,嚴重程度排在全國第二位,黃土高原上到處千溝萬壑。
水土流失不僅導致生態惡化,更成為山西省山區特別是呂梁山區廣大群眾長期貧困的重要原因,也是眾多貧困縣的“窮根”。在呂梁山區采訪時,許多村民提起從前,不斷搖頭:“過去到處是荒坡、爛溝,土層薄,留不住水,種地產量低,而且風險大,一場大雨過去,一年的辛苦都被沖走了。”
水土流失帶走了山西人民生存和致富的血液,流失了永續發展的家園,成為山西的“大地之痛、民生之患”。
據了解,山西目前仍有5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尚未得到治理,接近水土流失總面積的一半。全省232萬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這些區域。特別是呂梁山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25個縣當中,有國定貧困縣20個,省定貧困縣4個,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
“這些地方窮在水土,希望也在水土。”山西省水利廳副總工程師薛金平說,“過去政府年年扶貧,但不拔掉貧困地區的‘窮根’,群眾的‘窮帽’不可能真正摘掉。”
按照中央“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脫貧攻堅總目標,山西要拔掉“窮根”,確保如期脫貧,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是關鍵。
基于這樣的認識和思考,山西省脫貧攻堅思路逐步形成了清晰的脈絡。“將根治水土流失、建設綠水青山的過程變成脫貧致富奔小康、農村舊貌換新顏的過程,走一條符合山西實際的生態脫貧新路。”在今年召開的全省脫貧攻堅大會上,山西明確提出要將水保生態建設與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同步推進,用水土流失治理推進山區群眾的脫貧致富,下決心在“一個戰場”上打好“脫貧攻堅、生態治理”兩個攻堅戰。
據了解,結合2020年脫貧攻堅總目標,山西力爭用5年時間治理1.75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使全省的治理度達到70%,達到國家一級治理標準。
精準發力
水保生態筑牢脫貧基石
“這幾年荒山治理得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呂梁市石樓縣南溝村村民劉漢新的家就建在一條深溝里,說起這幾年最大的感受,他首先提到的就是水土流失治理。
石樓縣是國定貧困縣,也是水土流失重災區。這里地上無工業,地下無資源,土地和農業成為當地農民唯一依靠。2010年,石樓縣被列入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試點縣,短短幾年,這里就發生了顯著變化:坡地變平地,小塊并大塊,“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農業生產條件有效改善,農業機械化進程加快推動,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石樓縣水利局局長劉林長深有感觸:“水土流失治理不僅改善了這里的生態,更讓農民嘗到了發展的甜頭,為石樓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僅2015年,石樓縣就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3958.55公頃,年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022.13萬公斤,受益人口1.5萬余人。
“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同步完成生態治理和脫貧攻堅兩項重任,必須把‘精準’二字放在首位,突出重點難點,抓住關鍵環節,解決根本問題。”薛金平告訴記者,生態脫貧思路提出以來,山西進一步明確以脫貧攻堅統攬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全局,把水土流失嚴重的呂梁山區、太行山區、晉北風沙區等區域作為重點,在水保重點工程項目安排上優先選擇水土流失嚴重區的貧困縣,在措施布置上更加注重與生態脫貧相結合。加大壩灘地、水平梯田等基本農田建設力度,大力發展兼具保土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喬木林、灌木林、經濟林,切實改善當地農業生產條件,為群眾開辟脫貧增收渠道。
“讓貧困群眾穩定脫貧、長久發展,還要把水土流失治理與助推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對于生態脫貧新思路,石樓縣副縣長陳建林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近年來,石樓縣在大力開展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大膽探索,著眼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長久發展,通過水土流失生態治理推動產業發展,提出“溝域經濟”發展模式。
所謂溝域經濟,就是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以小流域為單元,以產業發展為方向,以生態治理為措施,引導企業投入植樹造林、治溝造地、礦山生態修復,發展種植、養殖、加工、旅游等當地優勢特色產業,帶動周邊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陳建林告訴記者:“溝域經濟最終目的是形成水土流失治理與產業循環發展相得益彰的生態治理新范式,使城鄉面貌轉變,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途徑之一。溝域經濟開發成為山西省新時期貧困山區農民群眾治山治水、實現脫貧的又一創舉。
“溝域經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薛金平告訴記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展生態脫貧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機制。目前,山西省水利廳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政策辦法,進一步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投入水利扶貧開發,積極引導各類企業和大戶投入植樹造林、治山治溝、打壩造地、發展產業等,為貧困山區脫貧致富插上騰飛的翅膀。”
曙光初現
貧困山區放飛致富夢想
“今年的收成可喜,這條溝整治后,給我們老兩口每年多帶來2萬多元收入。”石樓縣南溝村村民劉懷清看著眼前溝壩地上十幾畝長勢良好的玉米地高興得合不攏嘴,以前他在荒溝里種玉米,畝產也就300~350公斤,現在產量至少提高了一倍!
“收成好了,日子就好了。”劉懷清的感受很直觀,他住了幾十年的土窯洞,這幾年越來越亮麗了:窯洞口砌上了紅磚墻,紙門窗換成了大玻璃,一串串火紅的辣椒和金黃的包谷棒掛在窯檐下,嶄新時尚的家具把屋子裝扮得十分愜意。老兩口還在門前建了一塊小菜地,每天悠然享受田園生活,日子過得很舒服。
秋收剛過,呂梁市離石區南海灘村村民張達清并沒閑著,他整日守在水利部門給村里新修建的800畝梯田上,仔細檢查剛剛栽種的油牡丹。
“油牡丹渾身是寶,牡丹籽油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花瓣可以提煉精油,根是中藥丹皮,花蕊可以制成花蕊茶。”張達清是個老水利,也是當地致富帶頭人。這兩年,水利部門進行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讓張達清發現了“商機”。“油牡丹畝產能達250~300公斤,平均每畝收益近萬元,雖然前期投入多,見效慢,但豐產期可達40多年,經過調研,市場前景廣闊。”為此,他創辦了種植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在新建成梯田上引入油牡丹種植。
難能可貴的是,合作社吸納了村里眾多貧困戶,以前要外出打工,現在守著家門口就有事干,進入收益期后,還會給大家分紅,收入有了持久保障。明年合作社計劃讓周邊三個村的貧困人口213人全部參與進來。張達清說,他要把油牡丹項目打造成當地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而在石樓縣,溝域經濟正在把一個個“荒溝”變成“金溝”。
“你看,這條溝通過林草綠化、削坡填溝、打壩造地,不但變成了良田,還進行了種植、養殖互補的循環產業經濟的探索。”在溝域經濟示范點之一的石樓縣富民林牧有限責任公司湖羊養殖場,公司經理郝帥介紹,溝底新造的耕地上建起了5500平方米的圈舍養湖羊,在發展畜牧的同時,既可以種植玉米作為飼料,又能利用羊糞反哺土地。
企業發展帶動了周邊貧困戶的致富。“每名貧困戶可無償領一頭種羊自行畜養,一年后,歸還種羊即可。”郝帥告訴記者,公司創新借羊還羊(草)模式,為貧困村民提供發展的原始資本,每年可帶動貧困戶80戶,戶均年增收1萬元左右;并且直接提供貧困勞動力就業崗位25個,輻射帶動貧困人口達3000人。
留住了水土,就留住了發展的根;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會擁有金山銀山。在生態脫貧的攻堅路上,山西不僅重塑了美好的生態顏值,更強壯了脫貧的筋骨。
來源:中國水利報
作者: 張焱 洪安娜 趙洪濤 王秀芳 魏永平
責任編輯: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