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采訪組
2007年,江蘇省無錫市在全國首創河長制,探索出一條河湖水問題治理新路;十年后,河長制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全國全面推行。11月15日,時值初冬,記者來到無錫,探訪十年實踐給河長制發源地帶來的河湖嬗變及對城市的深遠影響。
生態優先金色山聯的“綠色”生產力
白墻黛瓦農家院,波光粼粼門前塘。走進錫山區東港鎮山聯村,山光水色,空氣清新,游人往來拍照,歡聲不斷,笑語盈盈。
山聯村地處錫山、常熟、江陰三地交界的顧山腳下,村前屋后有大大小小156條內河,是名副其實的江南水鄉。我們到達時正是貢皇菊收獲期,千畝菊花燦如海洋,生動詮釋了村頭宣傳牌上“中國美麗鄉村·金色山聯”的“金色”含義。
村委會主任朱虹告訴我們,從貧困村變為國家級生態村、江蘇省最美鄉村,水環境治理提升是基礎和關鍵。十年前,朱虹以大學生村官身份回到家鄉:“對上爭取到的第一筆資金就來自市水利局,我們用這筆錢建了擋墻,鋪了石駁岸。”
十年間,山聯村在保留水鄉特色的基礎上,結合新農村建設,清淤河道恢復河流活力,鋪設管網集中處理污水,組建專業隊伍保潔河道,以水鄉優美環境為“資本”,挖掘歷史文化發展旅游,以旅游帶動相關產業,水產養殖遠近聞名,菊花產品遠銷全國。環境美起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2016年,山聯村接待省內外游客4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2200多萬元。
在今日中國,河湖狀況是衡量經濟發展科學與否的一把綠色標尺。
江蘇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指出,環境問題從根本上講是產業結構問題,必須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去解決。
近幾年,經歷大自然警示的無錫,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理念,以河長制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轉型升級;堅持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為引領,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產生和總量排放,累計關停“三高兩低”“五小”企業2766家,勸退否決1100多個不環保項目;用水效率持續提升,萬元GDP取水量全省最低,全面建成國家級節水型城市群,走出了一條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
善作善成“自選動作”有聲有色
“河長不是每天去看一看就行了,你得進到企業、村莊、農田、老百姓家里去找原因,每條河情況不一樣,必須科學精準治理。既要認真,更要動腦子。”
說起治河,有7年河長經歷的錫山區厚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鎮級河長汪蘇湘頗有心得。擔任九里河、北灰洲浜、新塘西河3條河道的河長以來,汪蘇湘共實地踏勘了65個自然村、86家工業企業,協調相關部門為所有河道建立檔案,因河施策,負責的河道水質明顯改善。
通過全面深化河長制,無錫把河湖管理保護責任真正落實到各級黨政領導頭上。5635條河道全部配齊河長,13條主要入湖河道實行“省市雙河長”管理,由江蘇省和無錫市主要領導共同擔任;25條市級主要河道由各市(縣)區主要領導擔任河長;河長職責和相關工作要求以政府文件形式固定下來,市級河湖“一河一策”全部出臺,開出精準治河良方。汪蘇湘們擔起責任,沉下身子,在“責任田”里深耕細作。
各地在按要求做好河長制工作“規定動作”的同時,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江陰市開展“六水共建”三年行動計劃,全力打造“水韻江陰”;惠山區推行河長保證金制度,推動各級河長履職盡責;梁溪區成立水務集團,統籌水污染防治和水系治理;濱湖區把全區40多條支浜升級加入區級河長制管理范疇;新吳區對1459個街區展開小流域整治;錫山區依托水美鄉村建設提速河道環境綜合整治……
從太湖藍藻治理“無錫模式”到全國湖泊治理蠡湖典范,從獨具特色的河湖管理“無錫經驗”到打造河長制“升級版”,無錫以探索和實干精神,為全國河湖管理與保護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和標準。
詩意棲息全民共享生態紅利
水光瀲滟,秋彩斑斕。走在九里河長長的濱水木棧道上,岸邊的垂柳以綠中帶黃的秋裝展示著濕地公園“碧波柳岸”的生態主題,河長公示牌下深紫色的灌木與遠處的樹木遙相呼應。一場沿河健步走活動正熱火朝天進行——九里河周邊居民已記不清沿線近年來舉辦過多少次 “千人徒步”“暢享錫東新城慢生活”之類的活動。
距離九里河十幾分鐘車程,是一眾網友力薦的“無錫最美公路”。路邊,膠山南新河流水潺潺,與周邊絨毯般的綠地、色彩斑駁的樹木、自然起伏的地形完美融合。來此自駕游的劉先生說:“這條路有多美?這么說吧,很多經過的車主自動‘龜速’駕駛,不忍開快!”
優美河湖是折射城市生態文明程度的一面鏡子。在水域面積占總面積32.4%的無錫,健康的河流、優美的水環境是“太湖明珠”閃亮的光芒,是市民詩意棲息的基礎。采訪中,太湖大堤上散步的準媽媽,貢湖灣悠閑架竿的垂釣帥哥,九里河健步走的行者,膠陽路游覽的游客,蠡湖畔帶孩子玩耍的媽媽,表達的是同樣的驚喜——“無錫的河真是變化大啊!”“水環境好多了。”
九里河、膠山南新河從不起眼的江南河道變成區域環境的“高光點”,是無錫河湖系統治理、整體提升、力求長效的體現,是從過去主要抓污染物和總量減排到現在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的轉變,通過從生產和生活兩端抓源頭、從治理和保護兩手抓減污、從約束和激勵兩頭抓推進,突出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依法治理和長效治理。
無錫市水利局局長張海泉表示,河湖治理不能簡單追求完成率,要著力在提升整改質量、整改效果和群眾滿意度上下功夫,為老百姓提供更有數量和質量保障的水資源,更文明的水生態。
系統治理成效顯著。今年上半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首次好于太湖整體水質,連續十年實現太湖安全度夏;全市河湖水質持續向好,高分通過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驗收。公眾對水生態滿意度、百姓幸福感和獲得感持續提升,無錫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內地宜居城市第一名。
張海泉說,無錫人口密集,產業集中,環境容量小,河湖治理的效果不易顯現。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相比,無錫河湖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采訪組成員:李先明 吳卿鳳 馬穎卓 陳靜 滕紅真 成怡昕 樓鋒)
來源:中國水利報
作者: 李先明 吳卿鳳 馬穎卓 陳靜 滕紅真 成怡昕 樓鋒
責任編輯: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