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建設海綿城市提升智能 由內澇變 “玩轉”雨水 發布日期:2020-10-15 來源: 首創股份
“城市雨水、污水分流而治,通過鋪設專門的管網,實現各行其道,疏導有徑。”歸功于海綿城市建設,今年寧夏固原市10個月累計降水量500多毫米,多次出現強降水過程,但市區未發生一次內澇,實現歷史性逆轉。
固原是典型的西部缺水型城市,2016年成功入選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自海綿城市建設以來,固原圍繞解決問題,將有效利用雨水作為固原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逐漸把市區打造成了一個會自動利用雨水、主動將雨污分流、能生成新鮮空氣的生態城市。
“固原市區的路面豎向坡度大,東西落差近百米,洪澇和沖刷問題同在。”其中,固原市東關街位于市區的最低點,由于缺少暴雨行泄通道,是洪澇風險高發區。
“早期市政排水管網設計標準低,加之排水管網建設、管養和運維不足,堵塞、腐蝕、漏損等病害導致管網基礎沉降、鏤空,直接影響城市的排水能力,造成市區逢雨必澇。”承建固原海綿城市項目的寧夏首創海綿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經理潘燕分析內澇原因。
尤其固原老城區,65%的面積為污水和雨水合流區,每逢降雨,雨污混流,溢流、徑流污染嚴重,污水直接進入清水河,造成水體污染,成為城市一大頑疾。
“海綿城市建設,將海綿理念融入城市發展建設中,結合市區地形地貌特點,因地制宜提出‘蓄用為主、滯凈為輔、滲排結合’的建設策略。”通過修復城市水生態、改善城市水環境、保障城市水安全,提高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
固原海綿城市建設共實施清水河綜合整治、改建道路、新建道路、建筑與小區、公園與廣場、沿街外立面改造、給排水管網檢測與修復、污水處理與再生工程、監測平臺、公共建筑10大類123個項目。
“在施工中,合理規劃排水管網,清淤疏通排水管網,建設暴雨時超標雨水的行泄通道,打造溢流調蓄池等市政系統。”潘燕介紹,海綿城市建設還結合公園綠地、水系的建設與改造,構建末端調蓄與徑流污染控制系統,通過設置雨水桶、蓄水池等雨水回用設施,實現雨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固原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程完成后,雨水資源利用率超過10%。”通過幾年海綿城市建設,固原市基本消除了內澇積水的問題,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目標,有效消除清水河黑臭問題,雨水資源利用率得以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生態品質顯著提高,居民獲得感增強。
(轉自寧夏日報——寧夏日報記者 剡文鑫)